title
left right
point ccany0

標題/台灣痲瘋病之父--戴仁壽醫師 George Gushue-Taylor     編號/5     公布時間/Fri Jul 22 15:46:03 2011
發佈人CCANY     相關網址http://

台灣痲瘋病之父-戴仁壽醫師小傳



品格高潔的人物,不見得一定要在偉人傳記中才能得見,其實他們就在您身邊,只是不復記憶了。創建樂山園的加拿大戴仁壽醫師夫婦,正是在您我身邊的偉大人格者。1954(民國43)年7月15日,終身致力於台灣癩病(漢生病、痲瘋病)救治的戴醫師骨灰歸葬寶島台灣,這位出身大西洋海島上、前台南新樓醫院長、前馬偕醫院長,有著「戴土公」綽號的洋人醫師,安詳長眠在他的一手創立的八里坌長坑口樂山園中。

出身與求學

戴仁壽醫師(Dr. George Gushue Taylor),加拿大東部大西洋上的紐芳蘭島(I. Newfoundland)羅巴斯灣(Bay Roberts)人,生於1883年12月06日。父親是牧師,母親也是虔誠的基督徒。

他幼時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海邊成長,童年就讀於紐芳蘭的鄉村學校,並在聖約翰城接受中學教育。少年時代受到來自英國的著名宣教醫師格利菲(Sir Wilfred Thomason Grenfell)的感召,因而決心到英國學醫,以期來日為貧窮的人群服務。

戴仁壽隻身前往英國,順利考取最負盛名的倫敦大學醫學院,因經濟拮据,學雜費與生活費用,全靠著獎學金與半工半讀支應,甚至還曾休學一年以賺取足夠的費用後才復學。

畢業時因為成績優異(擁有醫學士及理學士雙學位),隨即受聘為倫敦著名的哈利街外科專門醫院的主治醫師,也兼任英國皇家醫學院外科醫師。

與戴夫人結婚

戴醫師曾在倫敦著名的「巴拿都博士孤兒院」擔任住院醫師,專為孤兒服務。就在此時,他與來自英國諾維治(Norwich)的護士米勒小姐(Miss Marjery Miller,1882∼1953)相識相戀,兩人於1910年公證結婚,沒有舉行婚禮、更沒有禮服,節省下來的經費,正是要到台灣來的旅費。

來台擔任新樓醫院院長(1911∼1918)

戴仁壽夫婦向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申請為醫療宣教士(Medical Missionary),夫婦倆在1911(明治44)年啟程來到臺灣,戴博士獲聘為台南新樓醫院院長,夫人則擔任護理長,當時戴仁壽28歲。

戴仁壽夫婦一面要診療絡繹不絕的病患,一面要適應南台灣潮濕炎熱的氣候,一面要適應全然陌生的東方米食,更一面學習台語。

繁重的工作期間,戴醫師為了訓練本地的醫護人才,更耗時費力編纂了一部以台語發音、羅馬音標、英文註解並附上插圖的「內外科看護學」(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Nursing),於1917(大正6)年10月5日刊行,這是台灣第一本台語醫學教科書。

此時戴醫師已經診治過若干痲瘋病患,但卻無法有效地治療,他並且已注意到這些患者被家庭與社會遺棄的窘況。

返回英國(1918∼1923)

1918(大正7)年8月,戴醫師夫婦獲准返回英國休假,1920年7月,因在台灣從事艱困醫療工作且成效卓著,獲得英國皇家醫學會會員之榮譽。

1923年戴仁壽夫婦應加拿大基督長老教會之邀,重返台灣,準備接任台北馬偕醫院院長。他從倫敦先到印度加爾各答,拜訪英國痲瘋病專家密勒博士(Dr. Ernest Muir)所主持的療養院,並獲贈24瓶的特效藥大楓子油以救治癩病患者。

戴仁壽隻身前往英國,順利考取最負盛名的倫敦大學醫學院,因經濟拮据,學雜費與生活費用,全靠著獎學金與半工半讀支應,甚至還曾休學一年以賺取足夠的費用後才復學。

畢業時因為成績優異(擁有醫學士及理學士雙學位),隨即受聘為倫敦著名的哈利街外科專門醫院的主治醫師,也兼任英國皇家醫學院外科醫師。

與戴夫人結婚

戴醫師曾在倫敦著名的「巴拿都博士孤兒院」擔任住院醫師,專為孤兒服務。就在此時,他與來自英國諾維治(Norwich)的護士米勒小姐(Miss Marjery Miller,1882∼1953)相識相戀,兩人於1910年公證結婚,沒有舉行婚禮、更沒有禮服,節省下來的經費,正是要到台灣來的旅費。

來台擔任新樓醫院院長(1911∼1918)

戴仁壽夫婦向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申請為醫療宣教士(Medical Missionary),夫婦倆在1911(明治44)年啟程來到臺灣,戴博士獲聘為台南新樓醫院院長,夫人則擔任護理長,當時戴仁壽28歲。

戴仁壽夫婦一面要診療絡繹不絕的病患,一面要適應南台灣潮濕炎熱的氣候,一面要適應全然陌生的東方米食,更一面學習台語。

繁重的工作期間,戴醫師為了訓練本地的醫護人才,更耗時費力編纂了一部以台語發音、羅馬音標、英文註解並附上插圖的「內外科看護學」(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Nursing),於1917(大正6)年10月5日刊行,這是台灣第一本台語醫學教科書。

此時戴醫師已經診治過若干痲瘋病患,但卻無法有效地治療,他並且已注意到這些患者被家庭與社會遺棄的窘況。

返回英國(1918∼1923)

1918(大正7)年8月,戴醫師夫婦獲准返回英國休假,1920年7月,因在台灣從事艱困醫療工作且成效卓著,獲得英國皇家醫學會會員之榮譽。

1923年戴仁壽夫婦應加拿大基督長老教會之邀,重返台灣,準備接任台北馬偕醫院院長。他從倫敦先到印度加爾各答,拜訪英國痲瘋病專家密勒博士(Dr. Ernest Muir)所主持的療養院,並獲贈24瓶的特效藥大楓子油以救治癩病患者。

馬偕醫院院長、癩病門診

戴醫師夫婦於1923(大正12)年重返台灣後,立即著手整頓因一次大戰影響而停辦長達6年的馬偕醫院。翌年(1924)馬偕醫院便開始收容來自全島的癩病患者,並給予免費治療。1925(大正14)年1月1日馬偕醫院重新開幕,旋即於2月開始在每週三下午、週六上午開辦癩病門診。迄同年底,來院求診的癩病患者已多達90餘名,1928年更達到110餘名。

當時社會對癩病充滿無知與誤解,被稱之為「天刑病」等,徹底地被污名化。人們並不明瞭此疾病為痲瘋桿菌引起的傳染病,患者被眾人排斥遺棄,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,報紙上亦常有癩病患者逃脫、犯罪等報導,宛若今日歧視愛滋病一般。

癩病患者聚集求診,引發馬偕醫院附近居民抗議,戴醫師夫婦遂奔走呼籲,乃獲得英國癩病救助會的補助3,000美金,買下醫院對面的舊雙連教會,改建為全台第一處癩病專科診所。

1926(大正15)年3月9至11日,台灣日日新報連續3天刊載對戴仁壽夫婦的專訪,報紙標題以「癩病人之救主」稱呼戴醫師,並詳加報導癩病治療與防治工作。

漢名「戴仁壽」

戴仁壽的漢文譯名何時出現?已知在1926年時,日文版報紙對戴醫師的稱呼為「テイラー」、「テーラー」(即泰勒之音譯),漢文版報紙則採用「提拉博士」、「提羅氏」等稱呼。

到1928(昭和3)年9月19日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刊出「台灣癩病撲滅事業」專訪時,開始以「戴博士」稱之;1929年4月22日,報導戴氏募款消息時以「戴仁壽」稱之。

目前仍不知道此漢名是如何取得、誰命名的,但大致可以確定的是,在1928年左右,人們就已經以此饒負台灣味的「戴仁壽」一名稱呼這位洋醫師。

籌建癩病醫院

在長老教會 的奧援下,戴氏夫婦展開了有計畫的台灣癩病救助工作。首先他於1926(大正15)年4月6日在長老教會 大會上報告創設「台灣癩病救助會」的必要性,1928(昭和3)年3月27日戴醫師再度提案成立「台灣癩病救助會」獲得一致通過,並推派5名理事負責籌劃,同年10月1日理事會通過癩病救助會會章10條,宣告台灣癩病防治救助工作進入組織體系化階段。

戴醫師早有興建癩病專門醫院的想法,並開始尋覓適當地點。1928年4月他找到新莊街迴龍一帶的山坡地,並獲得台北州方面許可作為癩病院預定地。同年10月官方核准戴醫師的募款工作,短短數月間,全島各地便有300餘人、捐款6萬餘圓,包括板橋林家林熊徵的1,000圓捐款。(台灣日日新報,漢文版,1929/04/22,8版)

然而,日本殖民政府官方亦關切癩病防治工作,隨即於昭和4年度(1929)編列33萬圓預算,並於同年1月25日由州衛生部長偕同戴醫師及4名顧問到迴龍預定地視察,官方決定接手興建公立癩病院,此即今日引發捷運建設與古蹟保存爭議的「樂生療養院」。

醫院預定地被官方接收,戴醫師只好另覓他處,並展開為期一年的海外募款工作。1929(昭和4)年3月9日戴仁壽搭船到歐洲、美洲等地募款。

1930年11月10日,日皇太后特頒獎狀,並贈與銀花瓶、賞金及補助金,嘉許戴博士在台灣癩病防治工作上的奉獻,台灣地區僅有2人獲獎(另一人是樂生院長上川豐)

樂山園計畫

部分資料記載,位於八里鄉長坑口的樂山園,乃是由戴仁壽醫師、明有德牧師(Rev. Hugh MacMillan, PhD,當時為台灣神學院長)、及郭水龍牧師,於1929年8月18日(明有德,《樂山三十週年紀念冊》,1964)一說於7月(見陳文榮,2005: 48-49)實地踏勘後決定的。

不過此時(1929/03∼1930/03)戴醫師正在海外募款,不在台灣。決定樂山園現址的踏勘,若時間正確(1929/08/18),那便只有明有德與郭水龍參與;否則便是時間有誤,可能在1930(昭和5)年8月才踏勘確定。

戴博士委請郭水龍牧師出面,向地主收購包含水田、山坡林地在內的19甲土地,但戴博士並未告知地主預定興建癩病院的計畫。1931(昭和6)年6月25日,樂山園開始動工整地,戴醫師在山坡林地內上建了一處20呎長、12呎寬竹骨鐵皮屋頂的草寮,以便就近監工。

淡水郡反對癩病院設置運動

1931年11月戴博士48歲生日前夕,台灣總督府正式發給樂山院的興建許可,建癩病院消息曝光後,其中包括出身淡水的總督府協議員許丙在內的地主、有力人士忿忿不平,遂積極地醞釀反對設置癩病院的運動。

1931(昭和6)年11月16日,由許丙帶隊,包括淡水街長多田榮吉及多位街協議員、八里庄長黃千益及多位庄協議員在內的抗議代表一行20人前往台北州廳(今監察院)向平山知事陳情,由平山本人及台北州衛生部長宮川富士松接見,抗議一方指出設置癩病院將「影響觀光事業、影響經濟」等意見,宮川部長則為癩病院計畫辯護,指出衛生無虞等。(見台灣日日新報,1931/11/17,2版)

18日淡水街民召開大會,表達強烈反對立場。(同,1931/11/19,2版)

因反對聲浪大增,台北州知事平山泰與州警務部長奧田達郎乃出面,在19日安排戴仁壽與許丙會談,讓雙方陳述意見。戴博士主張:1.日皇太后曾賜予助成金1,000圓;2.曾選擇30餘處地點,皆未獲得官方許可,今預定地八里坌長道坑已經得到許可;3.未來病院的衛生設備將嚴謹而完全。

反對的許丙則主張:1.並非反對癩病院之興建,而是反對此建於此地;2.淡水為名勝之地,先前曾計畫於八里設置海水浴場,然於此處設置癩病院,甚屬遺憾;3.請戴氏與淡水有力者懇談,若得諒解,余亦不反對。(同,1931/11/20,4版)

雖然官方出面斡旋,表面上衝突稍減,但實際上卻暗潮洶湧。眼見戴博士仍照既定進度增加人手、備料施工,反對者大為光火,一方面發動捺印連署,向總督府及台北州提出陳情,淡水方面更組織實行委員會,委員有3名日本人、3名台灣人,準備直接與戴氏交涉要求停工撤案。(同前,1931/12/04,4版);另一方面民眾則持續到工地謾罵抗爭,逼得戴醫師必須暫避在草寮內。

眼見反對抗議愈演愈烈,奧田警務部長遂再度約見戴仁壽,勸他暫時中止工程,但戴醫師以「按照進度施工、絕無增員;雨季將近,若非於現在稍加進行,未來將有障礙;現在進度難以暫停」等理由拒絕。(同,1931/12/05,4版)

台北州知事出面斡旋調停

地方人士的陳情書共有淡水方面1,500人、八里方面500人捺印具名,形成龐大的壓力,甚至在台北州協議會開議期間,成為州協議員的質詢焦點。(同,1931/12/23,1版)

淡水反對成員代表7人,於12月23日下午2時前往馬偕醫院,與戴仁壽談判達2個半小時,但戴氏立場強硬,談判破裂,反對代表「悲憤歸去」。(同,1931/12/26,4版)

推動癩病防治是官廳既定政策之一,眼見僵局難解,台北州平山知事乃再度介入斡旋,希望消弭反對聲浪。29日下午5時,平山召集雙方到官邸調停,雙方各自讓步,淡水郡代表同意病院設置,戴博士則同意加強患者出入管制、嚴謹處理院內污物、患者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、縮減收容人數等,事件終於獲得解決。平山於會後發表聲明書,全文如下:

臺北馬偕醫院戴博士。曩計畫創設癩病院于淡水郡八里庄。因遇該庄及淡水街民反對。幸該問題。双方有理解。得圓滿解決。甚為可喜。夫癩病豫防。及根絕方法。是有種種議論。然就根本方針。僅隔離患者全部。外無別途。今戴博士。籌設癩病療養所。亦為本島癩豫防根絕起見。甚得機宜。乃許可其建設。而淡水郡地方民謂設該療養所。損害該地方勝景價值。更影響海水浴場繁昌及魚類竝農產物販路。經濟的受打擊不少。起反對設置運動。是亦不過杞憂而已。今回之樂山園非設開放的部落。要依臺灣私立醫院規則。受取締(按:管理之意)。更就設備構造。乃至于入院患者出入等。亦相當加以考慮許可。完成後。就諸點。警察當局。亦十分勵行取締。努力一掃地方民不安。慨觀以上諸點。認不要移轉。一面諒察該地方民之陳情。斟酌双方事情。就左記●●設人取締。得解決●●●。

一、取締收容患者出入。醫院出入口。置監視人。●●●●●。●●●(按:原稿不清)。患者外出。除不得已事情而外,則不許之。要受外出許可。需豫先與警察官協議。患者需要品。自院長購入。配給於患者。

二、院內污物處理。就院內污物處理與傳染病院同樣取扱。努力防止病菌散蔓。糞便污水。全部集於殺菌池。使腐敗液化。更濾過砂床。設蒸汽消毒。消毒患者衣服。及其他物品。又紙幣及貴重品。使瓦斯消毒。設污物燒却場。院內污物。全部燒却。

三、取締收容患者。就交通取締規則。不許搭乘合自動車(按:公共汽車)。以外亦無規定。關樂山園收容患者。不利用交通機關。設備患者專用自動車。為此目下戴博士。與督府交涉中。

四、收容患者定員。豫定收容二百名。今限于昭和七年度四十名。同八年四十名。計八十名。若要增員。要考慮地方狀況。及病院經營實際。而決定之。

以上為樂山園設備構造。及取締方針大綱。其他諸點。為治安及衛生上取締亦十分勵行。其無使地方民。感危險及不安。又鑑今回事件。於本島施行癩病豫防法。亦為必要。對此思欲對督府建議。為愛護淡水。州當局亦援助同海水浴場之發展云。
(台灣日日新報,1931/12/31,4版)

回顧此事件,反對者主要為淡水方面的有力人士,及八里、長道坑方面的地主,此二者的角色也有所重疊,例如許丙在長道坑擁有大筆土地。地主唯恐癩病院設置後,造成土地價值下跌,又因缺少癩病知識,擔心被傳染等,遂以經濟、觀光等角度表達反對,連淡水街長多田榮吉、八里庄長黃千益都帶頭反對。

其中最值得玩味的,是八里庄長黃千益的角色。黃千益是出身八里的高材生,大正年間畢業於當時全台最高學府:總督府醫學校,相當於今日的台大醫科。畢業後在台北醫院第二內科任職主治醫師長達6年,可見黃氏確實為優秀的菁英。黃氏後來接受官方派任返鄉,擔任八里庄長兼公醫,相當於今日的八里鄉長兼衛生所主任。

黃氏既為內科醫師,理應相當瞭解癩病防治的重要性,及癩病的症狀、傳染途徑及隔離治療的詳情。或許是屈服於地主壓力、或許是代表庄民發聲吧,黃庄長選擇站在反對一方,而非基於其醫療專業、盡力協調排解反對聲浪。

「戴土公」

其實,事件演變成如此難以轉圜,戴仁壽博士也得負部分責任。首先在洽購土地時,並未告知地主、庄民興建病院的計畫內容,民眾不知其詳,誤以為將興建癩病人集中之村落,自然會恐慌、遂引爆激烈抗爭。

反對運動勃發之際,面對強大壓力,戴博士沒有屈服,但也沒有盡力去折衝說明,反而依既定計畫招工進料、整地放樣,看在地主居民眼中,不但沒有談判誠意、更無異挑釁。或許戴博士認為,與不理性的地主居民溝通也不會有結果吧。

從此事件,我們可以一窺戴仁壽擇善固執的性格。戴醫師對病人體貼入微、善良、仁慈且熱誠,是一位標準的良醫;但是卻也是個性格剛直、在工作上認真執著、有所堅持,嚴肅、甚至帶點頑固、急躁的實行家。從曾經共事的醫師、護士私底下叫他「戴土公」(個性急躁、凶悍)便可得知一二。

樂山園的奠基、興建與落成

因台北州知事介入斡旋,反對運動遂告一段落。僅僅在平山知事發表協調會後聲明的20天之後,1932(昭和7)年1月19日,樂山園礎石置定式(奠基典禮)順利地舉行,台灣總督府警務局長井上英代表總督出席並置定礎石2枚,出席者包括英國領事在內共百餘人。

興建過程中,建材必須在台北、內湖等地採購,經水路以紅頭船運到挖子尾,再雇牛車走陸路運到長道坑口工地。承攬建材運搬業務的是本地頭人林貝(八里鄉第8、9屆鄉長林清港之父),他以3部牛車運送建材,賺取工資。但是,一級紅磚、鐵筋、玻璃甚至水泥等建材,不論在運搬過程中或在工地,均頻傳失竊,造成損失外更延誤進度,不得已戴醫師只好偕同郭水龍牧師,向海墘厝派出所(八里分駐所前身)報案,請求警察查緝竊賊。

警察確實找回了部分建材,並逮捕若干偷竊建材者。這些人遭到嚴刑拷打並拘留,戴醫師得知後,卻要求警察從寬處理。經戴氏懇求,竊取建材者乃得以獲釋。為了降低失竊率,戴仁壽進一步雇用林貝在工地監工,據傳林貝在工地宣告:「我林某已接受委託負責監工,請各位鄉親,不要跟我過不去,讓面子丟光。」(陳文榮 2005: 67)此舉隨即奏效,建材不再失竊,所雇用的本地工人也都能配合指揮調度,自此工程一切順利。

歷經2年施工,樂山園於1934(昭和9)年3月30日舉行落成式,台灣總督中川健藏、總督府及台北州相關官員、歐美各國領事、基督教代表、地方人士等共數百人出席典禮。

樂山園的建築特色

樂山園座落於八里庄長道坑口(今八里鄉長坑村)觀音山塊西側的緩斜尾稜上,面對著長道坑溪,佔地19甲餘,大部分是山坡林地,少部分是水田,園區以東西向小路連接林口八里道路(今105縣道)。

順著山勢整地成三階,共計興建病室(分散式病房)20間,每室可住4人,為加強磚造鋼筋混凝土屋頂的平房,男女有別,最高的第三階與第一階北側為男病室,第二階為女病室。在第一階西北側設有重症隔離看護室1間。

每一棟病室的門楣上,都有一塊鐫刻著捐贈者大名的楣石,這是戴醫師接受郭水龍牧師的建議而設置的,此舉實在是高招!就像廟裡面的龍柱、石堵或捐金者石碑一樣,不僅能表彰出錢捐輸的善信,更具有重要的宣示及紀念性,例如第一號病室的「恩賜記念」楣石,便是代表日皇太后的「恩賜金」捐輸。

在重症病室的南方,為園區的中心建築物:禮拜堂,為紅磚外牆、鋼筋混凝土柱樑及樓地板的二層樓房。二樓是禮拜堂,入口面對著山坡上的病房,有200個座位;一樓則是診療所、事務室等醫療、辦公空間。

禮拜堂南側的二層加強磚造建築物,稱為「迎賓館」,是園區的辦公空間。一樓是事務室、儲藏室、會客室等;二樓設有住宿房間,招待外賓過夜。迎賓館南側則是牧師樓,供牧師居住,為二層加強磚造建築物,外觀為水泥粉光,與園區內其他建築物不同。最南側遠離主建築群之處,還有另一棟兩開間二層樓的加強磚造建築物,是職員宿舍。

為了自給自足,也為了讓病患從參與日常勞動中復健,園區內有4甲多的水田、菜園、雞舍、豬圈等,還附設牛棚以飼養乳牛,生產鮮乳供病患飲用。

在規劃觀念上,樂山園是一個自給自足的隔離病院,兼重治療與復健,從生理與心理雙管齊下,以現代醫療、體力勞動來治療生理上病痛,以基督教義來療育心裡精神上的受創。

在空間配置上,從外面進入園區,即面對主建築物(禮拜堂、迎賓館)。順應山勢地形,井然有序地將病室配置在台階上,這種辦公在前(低)、居住在後(高)的配置,不僅便於管理,也是順應台灣地區高溫高溼的亞熱帶氣候的作法,又似呼應自1860年代以來英國殖民地建築慣用的手法。

在建築設計上,依據不同的機能設計不同的建築物,並採用當時先進的鋼筋混凝土構造,可見其用心。在設備方面,污水、垃圾處理均稱嚴謹而周到。

由以上數點,可見樂山園確實是戴仁壽的心血結晶,是1930年代隔離療養病院的經典案例,迄今更是極其珍貴的文化資產。

設計者戴仁壽?

相關資料均指出,樂山園由戴仁壽一手規劃設計、並繪製藍圖。此說固有可信之處,因戴博士曾至世界各地參觀癩病療養院,對於何者為適合台灣的理想規劃,確實了然於胸。

但畢竟土木建築工程是相當專業的,如山坡地的整地、放樣,卵石擋土牆、排水溝渠、暗管、道路、階梯配置等;磚造技術方面,包括紅磚的組砌、灰漿等等;設備方面,如衛生設施、垃圾焚化、瓦斯消毒等等,無一不是專業細節。

尤其在1930年代的台灣,鋼筋混凝土構造仍然是高深的建築技術,設計上需要結構計算,以確認其強度、跨距等;實務上諸如模版的製作、接合,鋼筋的粗細、用量、綁接等,混凝土的粒料、配比、拌合、灌注、養護等,均有其技術要義,並非簡單之事。

戴仁壽素以博學聞名。但他是醫學博士,能否獨力完成建築規劃及建築設計,仍有待深入追查,目前尚無法明瞭營造工程的相關細節,諸如是否有配合的建築家或建築技師?營造廠商是誰?話說回來,當時的學者專家博學多聞者亦不在少數,或許當時真的是由戴仁壽親自坐在圖桌前,以丁字尺、鴨嘴筆畫出一張張設計圖吧。果真如此,古今對照之下,那麼當今號稱建築專家的,又有多少人能全面精通敷地、規劃、建築設計、室內設計、設備、環控、消防、結構計算、工程管理乃至建築經濟?如我輩建築科班出身之流,真該慚愧汗顏!

 
附件:1  2  9  
發佈者來自/76.115.148.235

上一篇     下一篇     修改     回信息列表


回首頁